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金融时报: “京七条”暗示中国楼市调控新思路

FT中文网_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FT中文网每日新闻 
Got an anatomy exam soon?

Use the most efficient tool to learn anatomy and be prepared for your next exam like no one else. Make your anatomy learning experience an unforgettable one.
From our sponsors
"京七条"暗示中国楼市调控新思路
Oct 25th 2013, 09:20

新一届中国政府终于打破对楼市调控的缄默。北京市政府本周出台"京七条",引发广泛关注,各参与方都希望从中揣摩上层意图。如果说"京七条"代表了新一届政府的调控方向,那么与此前几轮调控相比,最明显的差异在于,重点从"调需求"转向"调供给"。

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召开发布会,出台"京七条",其核心内容是"自住型商品房"政策。这一政策限定此类住房的价格低于同时段同品质的商品住房约30%,建筑面积以90平方米以下为主,五年内原则上不允许转让,五年后转让所得收益30%上缴政府。北京市计划今年向市场投放2万套这类商品房,明年投放5万套。

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几乎每年都要出台楼市调控政策,但效果甚微。无论是2005年的"国八条"还是2006年的"国六条"、2010年的"国十条",都贯穿着一个思路——通过抑制需求来控制房价。抑制需求的办法无非是增加交易环节的税收、提高投机性需求的贷款首付比及利率,更激进的手段就是"限购"。同样,为了抑制土地价格上涨的速度,上一届政府的主要思路是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在资金压力下减少囤积土地,并加速出售已经完工的房子。

事实表明,通过抑制需求来控制房价,难以奏效。尤其是控制房地产开发商资金来源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能抑制土地价格,但中长期看此举减少了住房供给数量,加剧了房价上涨的压力。

从"京七条"看,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借鉴了这些教训,把重点转向了增加供给。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的又一特色,是关注地区间差异,发挥地方政府作用。过去的每一次房地产调控,都是国务院或建设部出台政策,然后由各地制定细则。而新一轮调控主要由地方政府唱主角。最先出台政策的城市是深圳,北京次之,估计上海、广州等几个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也会有相应动作,而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则预期不会有新政出台。

不部署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是由当前楼市形势决定的。尽管从统计数据看,房价仍呈现全国普涨态势,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上涨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截至三季度末,"北上广深"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都超过了20%,而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的同比涨幅大多为10%左右。从销售情况看,"北上广深"出现了"日光盘",而不少三、四线城市的住宅出现了滞销。可见,地区间的差异决定了出台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已无必要。

尽管此次调控借鉴了过往经验,但我仍然对其成效抱谨慎态度:

一是,中国货币扩张仍然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政府左右的,不是中国政府能够主宰的。只要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续,中国货币快速扩张的势头就难以结束,房价当然难以控制。

二是,不合理的土地出让制度。房价上涨与土地财政有直接关系。现行的土地出让制度规定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不能进入市场,只有地方政府才有资格出让土地。此项不合理制度导致地方政府成为土地的超级垄断者,土地价格一定是易涨难跌,房价当然就是水涨船高了。

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然充满变数,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变革同样充满变数。中国房价当然也存在变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