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金融时报: 温柔的流亡者(三)

FT中文网_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FT中文网每日新闻 
Start taking a college level music theory class today.

This beginner class is now accessible to aspiring musicians of all ages. Learn all of the basic concepts in an easy to follow manner.
From our sponsors
温柔的流亡者(三)
Oct 9th 2013, 21:21

【编者按】:本文为许知远《温柔的流亡者》第三篇。

"我喜欢残败的东西,美是来自悲哀,流亡是个悲伤的事情,你要离开母体,我在这里中感到一种特别的美。"

被问到流亡与美学的关系时,王丹从厌倦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他之前一直用礼貌来掩饰这种厌倦。

自1989年夏天以来,他就处于一种流亡之中。先是一种内在的流亡,他被关押于监狱中,然后他被驱逐出中国,外在流亡也开始。流亡的荒诞也注定伴随着他,他要在这种荒诞中创造意义。关押在秦城监狱时,他以21岁之龄来理解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的区分,"当人身自由和基本人权被剥夺了的时候,一个人对自由的全部热爱就会加倍倾注到对内心世界的自由追求上……即使是在逆境中,在一个最肮脏嘈杂的地方,一个内心自由的人也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流亡美国时,他又要面临身份的戏剧性重组,他先是从一个学生领袖变成囚犯,如今又获得了充分的自由,这自由可能解放他、也可能压垮他。

相较而言,台北仍是个不错的流亡地。各种各样的流亡者造就了这个岛屿。从郑成功到蒋介石,他们在此建立流亡政权,徒劳地面对中央帝国,从渡过黑水沟的泉州农民到百乐门的金大班,他们的乡愁无处安放、四向迷漫。

对于王丹,甜品店、夜半的诚品书店、蜿蜒的小巷、醉酒的朋友,台北让他找到另一种归属感,缓解不断滋长的乡愁。相比新英格兰的凛冽空气,台北潮湿、温暖,像是个温柔乡。他还找到了一直被压抑的作家身份,比起学运领袖、政治流亡者,这可能更符合他内心的渴望。在燕园的岁月里,除去民主沙龙,他也是文学杂志的创办者、热情的诗人,他在1989年初的一首小诗后来被张雨生谱成流行曲《没有烟抽的日子》,红极一时。在台北,他出版过诗集、散文集,一些作品被少年人评为最受欢迎的诗作。这重身份与趣味,似乎是他过分政治化的身份的一种平衡。

还是多年前,一位旁观者就发现,与其他学生领袖不同,王丹有一层更敏感的内心世界。他在狱中写下这样的句子:"秋日的傍晚,四、五点钟的时候,从半开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大群的归巢麻雀在落叶将尽的稀疏树梢间上下翻滚,桔红色的夕阳把半边天空染成金黄。这种色彩与窗外世界的静谧融合在一起,总是给我一种强烈的震撼。带着这难以言表的感受,我常常独自站在窗前,静静地目送夕阳的西下,直至夜色的降临。"它像是一种自我保护,防止自身被现实的残酷吞噬。他自己也说,因为有文学,他不怕输,可以在政治世界更放松,他可退回文学世界。

"那场冬雨像一个个性内敛阴郁的孩子,静默地坐在那里,尽管不暴烈,却令人窒息。我只有拥被坐在窗口前,看中山高架桥上至深夜仍车水马龙的一条光河,在雨幕的朦胧中一寸一寸计量时间的长度。"他这样描述冬日的台北,用的文章标题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我翻开王丹的新书《台北日与夜》,他写半诗半散文的段落,年轻的摄影师陈卓邦配上照片。整本书的情绪也是孟庭苇式的,一点点感伤的小布尔乔亚。

这感春伤秋的劲头似乎与20年前没什么两样,这值得庆幸,却有一种潜在的危险,他对世界与生活的认知没有太多的改变,也没有太多的深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