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金融时报: 民营银行的红海风险

FT中文网_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FT中文网每日新闻 
Use GarageBand in Just 1 Hour

Learn to create music in GarageBand and become the Beethoven you've wanted to be. This online course is just $30.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民营银行的红海风险
Oct 14th 2013, 21:30

民营银行概念很热。

目前阿里、腾讯、苏宁等数十家公司申报民营银行资格,尽管首批牌照可能只有数家,但是市场热情不减,相关概念股在股市上已经热炒几轮。

民营银行看起来很美,一方面可以打破银行垄断,银行业赚钱太容易已成众矢之的,今年1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242亿元,又一次占去上市公司利润半数。官方也多次高调呼吁银行业将开放民资,无论是前任总理还是现任总理,另一方面可以被寄望出现真正的银行家,不少评论家已在摇旗呐喊,点评谁将是是下一个张公权(注:张公权为民国时期银行家)。

真是如此么?经验告诉我们,凡事太好而不可能是真的,关于民营银行,仍有三点迷思。首先,从民资入股金融业来说,目前路径并不算少,无论发起设立还是增资扩股、二级市场买入,尤其对于某些急需资本的城市商业银行,民资如想入股,往往是分分钟的事。事实上,民资在中国银行业已经份额不菲,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截至2011年底,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为42%和54%。

其次,经营银行,民资和国资真有多少不同么?相同的游戏规则,其结果必然一样,民营银行的准入降低,固然会加大行业竞争,但其行为模式,很可能和当前银行基本一致。考察目前民资控股的几家商业银行,对比别的银行,很难要求他们只为民企服务。

最后,在不缺乏入股途径的情况之下,不少民企仍旧对于"八字未见一撇"的民营银行趋之如骛,根本仍旧在于牌照诱惑以及话语权。长期的金融抑制之下,中国银行业的准入仍旧高企,牌照仍旧是最大的垄断资源,对于不少资本来说,有一分放松即是有十分机会。以村镇银行为例,尽管其盈利比例以及经营范围难以比肩一般银行,可不仅民资仍旧热情不减,即使人力资本昂贵的外资银行,也乐于在边远地区开设村镇银行。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中国已有千家村镇银行,其中已有4000余家企业股东和7000余名自然人股东投资村镇银行,民间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占比达到70%,村镇银行已成为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的重要渠道。

至于话语权,经营一般企业和经营金融机构存在天然鸿沟,很难说一个好的企业家就是一个好的银行家。如何避免民营银行单纯成为"大佬银行",如何划清与出资企业家之间关联,仍旧是公司治理的头等大事。

回头来看,监管层对于民资的不信任并非毫无根源,历史曾经放开的各类金融机构,却和其他行业一样面临"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循环怪圈,公众的信任曾被一次次滥用,随之而来的危机最后都还是由政府出面收拾烂摊子。金融业是一个外部性过大的行业,一家银行的倒闭不仅关系多家企业,更是关系千万中小储户,在稳定的前提下,监管层的谨慎有其根由。

尽管如此,民营银行仍旧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风险意味着制度建设,而非裹足不前。民营银行虚火背后,一方面是长期压抑的资本热情,另一方面则是监管部门的谨慎冷对,其中鸿沟如何填平?笔者认为,所谓开放银行,首先应该对于民资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待遇",不应该对民营银行区别对待,不应该要求民营资本承担无限责任,更不应该期待民营资本只去服务民营企业。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